西湖娱乐城,西湖娱乐场,西湖娱乐场注册,西湖娱乐城注册,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西湖娱乐城APP,西湖娱乐城网址,西湖娱乐城链接,西湖娱乐城登录,西湖娱乐城平台,西湖娱乐城网址,西湖娱乐城最新,寻宝奇航
一方面,每个人的社交账号都可能会跟通讯录进行匹配,主动或被动地展露在通讯录好友面前;大数据也会将个体的社交媒体内容通过“附近的人”等方式进行推送。另一方面,当该个体介入新闻事件当中并接受采访,随着新闻的传播,其真实生活中认识的人亦可以通过报道的细节,与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其在真实生活中的经历等进行对号入座。在社交媒体环境中,一旦个体经历与社交媒体账号内容对应起来(俗称“掉马甲”),将很难实现真正的隐私保护。
“新闻故事化”的采写方式也加剧了受访者的不安全感。“新闻故事化”起源于西方新新闻主义,是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新闻主义报道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学写作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在社交媒体广泛应用的年代,这种形式的报道更符合受众的阅读口味,从而成为多数社会新闻报道常用的写作手法。但“新闻故事化”写作需要有大量的细节支撑,包括但不限于受访者在某件事中的行为、想法甚至价值判断。而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些细节非常容易被网友从整篇报道中单独拣出来进行讨论和评价,甚至形成舆论审判,因此受访者受迫于心理压力多会要求匿名。
另一种导致新闻失真的情况则存在于外围采访中。在社交媒体时代,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会有许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自己与核心当事人有关系,或自己、自己的亲友是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或知情人。记者在进行外围采访时,往往要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搜寻,此类网友一般会被列入备采范围,而其对于真实身份的隐匿要求,可能使采访从一开始就存在隐患:不愿告知真实姓名导致记者很难核实对方与新闻当事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也很难确定采访对象是否也是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事件进展并进行自我演绎等,从而导致出现新闻失真的情况。
例如,在一起伤医案的报道中,多家媒体记者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到同一位自称与当事医生有过接触的医护人员。在采访过程中,多位记者发现该采访对象言辞不一致,对不同媒体的记者在表述上有细微不同。在多家媒体记者对采访内容进行交叉对比之后发现,该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都称自己与当事人交情颇深,但在描述与当事人某次交往的细节时,则在“何时”“何地”等多处细节上语焉不详。如遇记者追问,则用“记不清了”“手机掉了没图片”等借口进行搪塞。随着其接受的采访越来越多,其描述越来越详细,细节越来越充足,但所述内容差异也越来越大。而由于不同媒体记者对其进行的化名不同,对于其存在出入的描述细节亦很难确认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这给报道留下了诸多隐患,需要记者花费额外精力进行对比和核实。
尽管消息源匿名是媒体实现传播、监督功能的有效工具,但它也面临着多重风险。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原有的新闻伦理、法治规制和传播规律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交媒体赋予个人话语权,一方面,普通人可以凭借社交媒体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另一方面,这些信息不断传播、“二创”,有较大概率出现新闻失实,或基于社交媒体定制成某种“剧本”。这些信息势必会在某个新闻要素上存在缺失或伪造的可能,当记者追逐此类信息源并进行新闻生产时,往往会被消息源利用,从而生产出不实新闻。
例如,2024年初的热点话题“巴黎机场丢作业”事件,就是利用新闻元素的模糊性来发布虚假信息。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一个“5W”齐全的短消息——有时间(2024年2月16日,即该网红发布视频的日子)、地点(巴黎机场)、姓名(作业本上的名字秦朗),事件(丢作业)。但在该事件中,新闻要素“who”本该是丢作业的人,却被偷换为捡作业的网红,并引发了全民寻找秦朗的讨论。不少新闻媒体将该话题作为一个热点事件进行跟进,本该对这两个重要元素做重点核实,却将其当作一条“5W”齐全的资讯进行直接转发,造成了虚假新闻传播,成为MCN机构获取流量的一环。
当一个假新闻得到广泛传播后,想要收尾势必会用更多的造假来圆谎。此后,有网友冒充“秦朗舅舅”进行摆拍、直播购书等行为,并给出了具体的地点“西场小学一年级八班”,但最终被确定为假。而网红“Thurman猫一杯”直到声称自己找到孩子妈妈仍不愿意公布学校名称,则加重了网民的疑虑和不信任。2024年2月21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发公告证明该事件为策划事件。真相大白的同时,不少媒体也为其未经严格核查即跟进转发的行为付出了公信力受损的代价。
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其对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此,笔者在2024年底进行了一次关于受众对于新闻真实性感知的调查。有效的96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问题“你判定一个新闻事件为假的理由是什么”中,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定一则新闻为假的理由是“新闻要素缺乏或模糊”,另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当新闻发布后有相关个体提出与新闻资讯相反的事实,或指认该资讯为假时,他们会认为该新闻可能为假新闻。在问题“哪些新闻要素缺乏或模糊会让你质疑事件真实性”中,大部分被调查者对于“当事人身份信息”和“事件经过细节信息”模糊最为介意。
采访对象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时会超过新闻匿名原则的范畴,如他们不仅要求对姓名进行化名,还要求对自己所处的单位甚至行业进行模糊处理;在一些社会新闻中,有些受访者要求对自己所在的区域(即新闻事发地)进行模糊处理,如不得出现小区、街道名称,要求将地域模糊到“某市”甚至“某省”。遇到这种情况时,记者在满足受访者基本的个人隐私保护需求后,应反复与其沟通。如果受访者是新闻事件中的核心人物,当“何人(who)”实现匿名处理后,要尽量使用更多的社会身份对其进行“锚定”,而对于“何地(where)”与“何事(what)”一定要实现精准展露。
如果是对非核心受访者,但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外围采访对象,如与主要采访对象同小区的业主、同事等,或事件相关领域的专家、行业从业人员等进行采访,一是为主要采访对象所述内容进行交叉求证以确保真实性,二是在报道中起到解释、诠释作用。此类采访对象提出匿名和身份模糊的要求,主要考虑不希望对某事、某行业或某领域进行直接评价。因此,在进行报道时,“北青深一度”编辑部会要求记者在保证其基础信息保密的基础上,对其社会身份进行展示。如有些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只允许以“某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报道,但编辑部的最低要求是必须明确点出该专家所在的行业与研究方向。此类做法,一是要向受众证明该受访者并非记者随机选择,而是与新闻事实紧密相关;二是受访者的社会身份齐全会对其表达有约束作用,使其更加谨慎、负责地发言。
@HASHKFK